603619
股票代码

(%)

总第176期 2018年
王牌对王牌--记中曼集团王牌司钻荣誉获得者于涛、王洪卫

       一位是山东的魁梧汉子,一位是来自河北的燕赵男儿,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人,因为从事同一个行业而来到了中曼。在中曼的广阔天地中,他们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一步步成长为能够在各自井队独挡一面的"王牌司钻"。

同年同月 我的井队好兄弟
       在中曼表彰先进的人员登记表中,于涛和王洪卫两人的出生年月相同,入职的时间也相同。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这样的巧合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向两人询问之下,记者发现原来他们不仅在时间上同月加入中曼,而且还是在同一个井队同一间宿舍的上下铺兄弟。
  “那时候我进来分到的是17队,于涛比我早来几天。”说起和于涛的缘分,王洪卫首先打开了话匣子,“他可以说是我的半个师傅,我也和他学了很多。”说到这里,于涛显得有点不好意思,这位85年的汉子表现得比较拘束,“谈不上师傅,就是大家互相学习。” 因为于涛比王洪卫早来井队几个月的时间,对于很多在井队上需要注意的问题,王洪卫都是从于涛身上了解到的。
  “我们俩的脾气都有点急,一拿到任务首先想到的就是怎么最快最好地把活儿干好。” 也许是因为两人年龄相仿,脾气也相近,很快于涛和王洪卫就成为了井队里相互照应的好兄弟。
  在井队的日子简单而重复,但是两人并未因此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好胜的性格让两人也在暗地里互相"较劲",你会的东西我也一定要学,你做得好的方面我要做得比你更好。这样的较劲非但没让两人的关系弄僵反而使两人的钻井技术更加精湛。
  就在这样你来我往的竞争中,王洪卫和于涛从最基础的场地工开始,到内外钳工,再到副司钻、司钻,一步一步成为了井队的中流砥柱。在中曼的这十几年生涯,让他们从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变成了现在成熟稳重的井队司钻。
  用于涛的说法,在中曼他学会了独立,也交上了一帮知心、热心的朋友和兄弟。"当时钻井公司招高中生,也是听说收入高就过来了"可是当老家是河北承德的于涛真正来到井队现场的时候,他整个人都懵了,“队伍在山上,除了钻机就是宿舍,一开始整个人待着都‘不得劲’。”
       可是,渐渐地井队的兄弟让他的心沉了下来,在这里他学到的不单单是钻井方面的经验还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老父亲生病去世,本来并不宽裕的家庭,经济重担全压在了于涛一个人的身上,“井队的兄弟们给了我很大的支持,不管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说到这边,一旁的王洪卫拍了拍于涛的肩膀,两人的相视一笑,也许这就是兄弟,很多话是不必说出口的。

安全高效 带好队伍打好井
  问起在中曼谁对于涛和王洪卫的影响最大,两人不约而同地说出了一个名字--张振同。讲起这位老领导,两人似乎是有说不完的话,对于他们来说,张振同是他们的领导,更是他们的老师和兄长。在这两人的身上你能清楚地看到张振同留下的影响。“司钻是作业的第一负责人,怎么合理分工本班次的工人,要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考虑清楚,把每开次的关节点考虑到。”说起自己的工作,于涛一改之前的拘谨,听他说道司钻需要注意的事项,就好像看他在司钻房中当场操作一般清晰明了。
  而能够成为一名如此优秀的司钻,对于涛来说张振同这位老领导、老大哥对他的帮助无疑是最大的。时间回溯到2009年,那是于涛第一年担任司钻一职,“那时候压力很大,司钻考虑的东西太多了,人员、井下、设备这些都要考虑到。”在一次快速钻进的过程中,发生了粘卡的情况,当时刚刚睡下的张振同听到声音就赶紧跑了出来。来到司钻房,面对有些不知所措的于涛,张振同指导他如何观察转盘圈数,如何调节以达到原旋重让卡瓦吃上力,就这样一次可能的井下事故就被安全地化解了。直到现在,这件事对于于涛来说依旧记忆犹新,从那时候起于涛就尽可能在上工前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考虑好,“按照技术措施规范操作,在操作的时候要精细一点,考虑全面才能够操作平稳。”
  如果说对于钻台作业过程进行全面考虑是张振同对于于涛的影响的话,那注意安全操作就是王洪卫在他身上学到的东西。用王洪卫的话来说走一步看三步,多强调一些安全的问题,保障了安全其次才是生产的效率。
  2017年10月,在一次寻常作业的过程中,内外钳工在操作液压大钳时操作不规范,将手放在了安全区域外,眼尖的王洪卫及时发现了钳工的错误操作并及时加以提醒,“如果当时没发现的话,那个人的手臂可能就直接被机械给削没了。”在王洪卫看来,顺利的钻井作业首先就要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都说司钻手上攥着人员,井下、设备这“三条命”,那没有了安全,其他的一切都会成为空谈。
  “带好队伍打好井,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安全第一,接下来就是保质保量完成任务。”谈起如何带好自己管理的班组,王洪卫最看重的就是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说到这里与王洪卫一起接受记者采访的于涛也表示认同,“首先要搞好团结,合理安排下面的工作,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平时在班上的时候也要多提醒、多观察。”
       在与队伍的不断磨合中,这两位司钻对于自己的工作有了越来越深的认识,也正是他们对于安全和质量的严格要求,使得他们在各自的工作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铁汉柔情 重新出发练本领
      2010年和2016年于涛和王洪卫先后被派往了中曼的海外市场任职。在海外的市场,不论是对于钻机还是安全操作规范,两人都有了很深的认识。
  “我是在2013年去伊拉克的,当时一落地就水土不服。"回想起刚到伊拉克时的情况,于涛仍旧记忆犹新。"在国外干的是井架工,但是学的东西是真不少,见识了很多新设备也学到了很多新技术。”国外的竞争比国内更加激烈,不仅仅是技术关,语言关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了能够听得懂英文术语,可以和外籍员工进行简单的交流,于涛在就职的21队每个星期都会进行英语学习,每天学习资料,下了班之后再去参加井队组织的考试。“第一次考英语,我就得了2分,然后就加倍得学,下一次考试考了个90多,想想挺佩服自己的。”
  2016年在埃及水井项目上担任司钻的王洪卫也和于涛一样遇到了语言的问题,为了能够和埃及雇员进行交流,王洪卫请井队上的安全员把工具和一些的英文读法用中文标示出来,贴在司钻房的玻璃上,每天他一抬头就能够看到,慢慢地和外籍雇员的交流也就不成问题。
  在海外工作的时间给两人开拓了眼界,也见识到了国际知名油服企业的严格管理与制度,这些经历深深影响了他们对于钻井工作的认识,让他们从一名优秀的司钻慢慢成长为各自井队的“王牌司钻”。问起两人得到这个荣誉后的感受,于涛笑了笑“很激动,但是压力也大了,18年得好好干,否则这脸就丢大了。”在井队勤勤恳恳这么多年,于涛和王洪卫早就磨炼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可是多年在外奔波让两人自觉对家人都有很多亏欠。
  “做这一行亏欠家里太多,很难补偿,因为很多事情是没法重来的。”2009年于涛第一个孩子早产了一个月,可是等于涛再回家已经是半年后的事情了,那时候还没用上视频通讯,孩子从来没有见过爸爸,于涛抱着孩子过了两天才慢慢熟悉。
  十多年在中曼的奋斗历程,让于涛和王洪卫将自己的青春和中曼的成长紧紧捆绑在了一起,付出了汗水,收获了成长也得到了回报。现在,这两位司钻又一次回到了他们熟悉的井队,和最亲密的兄弟一起,为中曼的发展之路,为他们自己的未来而继续奋斗。(记者 周孜成)

copyright © 2021 中曼石油天然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81165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