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3619
股票代码

(%)

总第250期 2021年
天山脚下显担当
       从温宿大会战开始,钻井公司的多个主力队伍从陕甘蒙等工区一下子都西进入了疆。在温宿郊区的农场、果园、戈壁滩上,那些穿着印有ZPEC红色工衣的中曼钻井人,起井架、扶刹把、接单根、配泥浆……忙个不停。
  寒来暑往,雨淋日晒,这些井下变化多端而又枯燥的工作每天都在干着,唯一不变的是每个人肩上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我就想打好每一口井,为温北油田的勘探开发出一份力,同时多赚点钱,让家里老人有所依靠,让孩子能进更好的学校接受教育。”采访中,许多一线员工表示。
  因为有希望,有期待,他们沉重的每一天才生龙活虎。转眼,温宿区块的勘探开发三年过去了,油田产能芝麻开花节节高,钻井工人的感人故事每天也都在现场发生着。

“我们要对得起1队的称号”
  天还没亮,中曼钻井1队的平台经理马金华又起床了,因为这口叫做红27的井正在进行地质取心,他几乎一宿没睡,凌晨4、5点刚躺下没多久就爬了起来。
  兵随将,草随风,看到马金华如此辛苦尽责,从司钻到场地工也不甘落后,打起一百倍的精神,保证精准钻好井、取好心,为保护油气层和储量上报努力提供最好的地质资料。    
       来中曼21年了,马金华却觉得这大半年是最累的。7个月前的那个冬日,天空飘着小雪,新组建的中曼1队在温北油田成立了。队上人员都是从各队临时抽调过来,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就在此前,为这个队配套的40升级改造50钻机也已完工,从成都基地正在发运到温宿的路上。难能可贵的是,这次还给他们配上了中曼自行制造的500I型顶驱。几天后,运输设备的加长货车一辆一辆鱼贯而入,虽然人员需要磨合,但中曼的铁血之旅精神是不变的,开钻之前所有人员都集中在了白班一起安装调试设备,每天干活到21点风雪无阻,当然,遇到关键的节点,往往是不管多晚让大家回去休息都没人走。
  这套升级改造的新钻机采用的是箱体式设计,40多吨重的大家伙全部需要高位安装、高位砸销子,对他们来说,要完成这些事情不仅力气要大,更要掌握许多高空作业和安全操作的技巧。时间在一分一秒过去,新钻机的安装进度也在不断增加,当最后一段井架对接完毕准备起升之际,马金华看了一下手表,已经到了晚上21:30,不禁心里一紧。马金华心里最清楚,虽然已经过了下班时间,但如果不继续起升,第二天从头准备又要耽搁大半天,他正在犹豫怎么跟大家解释其中原因之际,现场所有人都走了过来。
  “马队,兄弟们商量了一下,今晚钻机起升完再下班!”马金华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样又可以为开钻验收多赢得一天的时间。尽管新钻机的开钻验收比磨合好的设备严格得多,但他们还是很快通过了各项审查要求。2020年12月24日,在那个飘雪的平安夜里,中曼1队在温宿区块承钻的第一口井红27井实现了开钻。
  这是中曼温宿区块三维探区里的一口重点评价井,21筒的取芯资料也打破了温北油田单井取芯的最高纪录,从这口井下取出的每一块岩石今后都将为红旗坡油田上报储量提供重要的实物支撑,所以,每次到了关键工序马金华都睡不着,一定要保证在多重把关下,把每一桶心都取好。
  今年,曾在中曼伊拉克工作多年的他已经42岁了,在中曼自己的油田上钻井,他带领着队伍干起活来更加卖力,谈及这七个月的感受,他说,“如今熬夜时间更长了,操心更多了”。

  “看到振动筛里哗哗地流出油来,我激动得热泪盈眶”
  来到红29井场时,周边果园里的苹果花洁白灿烂,芳香四溢。在钻台下,记者见到了满身油污的4队平台经理王传江。
  对于记者的采访,这个44岁的山东德州汉子总是一脸朴实的笑容,说自己只会干活,不会讲话。相互熟络以后,这位“老中曼”也慢慢打开话匣子。在钻井队,总有些困难让人揪心,也有些希望给人以动力。
  从红18搬迁到这口井时,遇到大雪,现场沟基半米多都冻得死死的,埋在地下的管线、设备和水泥墩根本挖不开,此时正赶上叉车损坏,司机长曹常、栾思亭站在雪地里连续抢修了10多个小时,手脚冻僵了都来不及暖一暖。
  同时,项目经理朱逢新等人现场坐镇指挥作战,天太冷,水泥墩和地层半米以上的冻土牢牢“焊”在一起,连吊车都无法撼动。无奈之下,他们只有站在冰天雪地里用刚修好的叉车、电钻轮流上阵,为了避免刚钻开一点的缝隙再次被飘落的大雪冻住,他们连身上飘满雪花都来不及抖掉,一点一点硬是用最快的速度把设备全部搬迁到红29井场。红29井在启动之时,恰逢农历传统的春节,井队人员非常紧张,队上的泥浆大班王青松的父亲此前去世了,这次母亲又得了癌症正在医院化疗,按理春节必须回老家探望一下母亲。买好机票后,看到同事已经身兼多岗,如果自己这样一走了之,泥浆工作就很可能照顾不过来,就咬咬牙默默把机票退了。
  整个春节,他一直在红29井泥浆岗位上坚守着,无尽的牵挂只有独自放在心里,每次交接班休息时,他拿起手机第一个电话就是打给家里,了解一下老人的化疗情况。
  3月21日,红29井开钻了。
  开钻后的第七天,也就是3月27日13点,现场一直打钻,根据地层设计,马上就要到油气层了,王传江在现场巡查,同时不断叮嘱现场人员,马上打到油气层了,一定要加强坐岗。来到录井房,他看到了录井气测值从1万、5万、10万、50万直到80万……,感觉要出油了,就迫不及待地往泥浆循环罐上跑,刚站在上面,惊喜地看到振动筛里已经开始哗哗地流出油来。
  他的心情非常激动,就迫不及待地拿出手机拍摄起来,他要用影像把这一难忘的事件记录下来。这些哗哗的油花和随时记录的数据,为红旗坡油田下一步上报储量提供了重要依据。

  “石榴籽一样的团结让我们的工作更有向心力”
  春天来了,温北油田温11-2井区现场独特的高低地层落差地貌格外美丽,对面,一大片红艳艳的石榴花绽放的格外好看。在此施工的是中曼14队,从红70到红74、76、红26-1等井,他们打得一口比一口好。
  但背后,也藏着些许无奈。
  34岁的栾习荣是这个队的平台经理,作为队上“兵头”,每天都有大量的工作等着他安排。今年3月,搬到温11-2井台后,由于甲方环保手续问题需要多等几天,栾习荣就想到了在山东聊城老家手术的孩子。
  既然现场需要耽搁几天才能进行开钻验收,孩子也马上出院了,他打算回去看一下再回来。他安排好队上的事情,就定了当天晚上22点从新疆阿克苏飞往山东的航班。当天晚上19点,正当栾习荣脱下工作服换上便装准备好行囊出发前往机场时,突然接到紧急通知,手续提前办理完毕,要求他马上组织这口井的开钻验收工作。
  开钻对于平台经理来说是天大的事情,于是他立即退掉了当晚的机票,全力投入到开钻验收程序中。整个验收工作非常顺利,次日凌晨4点,温11-2就正式开钻了,而栾习荣也没有回成家,只是在工作之余才给家里打了个电话,询问一下孩子身体恢复情况。
  “尽管家里有事情没回去,但是能参与到中曼温宿会战中来大家都觉得挺自豪的,也很荣幸,”栾习荣告诉记者。

  这个队不仅井打得好,培养队伍上也很有一套
  钻井公司人力资源部副主任马国房告诉记者,温宿项目原先井队人员以陕北为主体,自从来到新疆以后,开始陆续接纳接收当地员工,以兵团和少数民族维吾尔族为主。
  为了解决少数民族的吃饭、住宿问题,各井队专门为少数民族安排了单独的宿舍,考虑到吃饭人数有限,公司专门把吃饭的补贴发到少数民族员工手上,想吃什么由他们在当地自行点餐,后勤基地统一送到队上,同时为他们提供免费的清真食品和加热等服务。如今温宿区块已经接纳了20多个维族人、30多个新疆当地人,每个队上都有维吾尔族钻井工人的身影。
  14队的井架工阿力青·阿不力米提就是其中的代表,2019年6月毕业后就跟同班同学买买提吐孙·买买提明一起到来14队当了一名基层的钻井工人。如今2年多过去了,在汉族师傅杨连善的言传身教下,25岁的阿力青·阿不力米提不仅成长为了一名技术骨干,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家乡的石油开采的同时,还收了一名38岁的汉族徒弟,维汉三代师徒在南疆温宿油田上演绎着民族团结的最美佳话。阿力青·阿不力米提说,新疆有一句话叫“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民族大家庭里少了谁都不行,感谢14队培养了我”。

     “一切以保护油气层、开发油气层为目标”
  各队打井夜以继日,基地管理团队为了配合温北油田增

copyright © 2021 中曼石油天然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81165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