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3619
股票代码

(%)

总第224期 2019年
扎根大漠的骆驼刺--记中曼埃及公司明亚项目作业经理阿米尔
      在撒哈拉大漠深处,有这样一群钻井人,他们无论是烈日的骄阳似火,还是月下的瑟瑟阴冷,都在现场一丝不苟地忙个不停,这是中曼埃及公司的钻井施工现场,在川流不息的人员与响彻大漠的设备之中,40岁的作业经理阿米尔每天指挥若定,一如古时撒哈拉沙场征战的将军。

    有幸参与荒漠变良田的国家计划

  今年40岁的阿米尔2005年从开罗石油大学钻井工程专业毕业后就来到沙特、伊拉克等地搞起了石油钻井工作。
  15年后,在国际油价低迷之际,已经是事业有成的他返回埃及亚历山大老家,打算在国内发展。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中曼在埃及水井项目支持埃及沙漠改造良田的招聘信息,想到能够为国家效力,参与到荒漠改造良田的计划中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就慕名前来投递了简历。多年海外作业经理的工作经验,加上靓丽的工作业绩,使得他很快被任命为了西奈项目作业经理的重要岗位,负责2个井队的协调管理和支持工作。
  那时的西奈项目局势较为紧张,外国人禁止入内,所以大部分时间只能靠埃方的管理人员进行指挥作业,中方人员只能远程协助指挥,所以现场管理人员身上的责任非常关键,阿米尔一刻也不敢放松。
       作业地点属于军方控制的区域,因为此前没有类似的地质参考,也没有其他资料,一切只能依靠摸索来完成,现场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就第一时间远程跟开罗项目部的中方技术人员联系,请求远程协助解决问题。
  除了钻井上的困难,有时候武装分子还会时不时冒出来,拿着枪前来借用物资,但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阿米尔还是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钻井任务,甲方对于他们的表现也非常满意。

那天夜里哭的一塌糊涂

       中曼埃及公司明亚300口水井中标以后,阿米尔被任命为了该项目的作业经理,全权负责该项目4支井队的现场各项工作。
  令阿米尔万万没想到的是,工作15年的他这次会在水井钻探中遇到挑战,此前他也听说许多人知道这个项目地质复杂,难度极大,纷纷望而却步,不敢参与,但已经身经百战的阿米尔却觉得没有什么。
  刚到明亚省的撒哈拉沙漠钻井,由于地质资料缺乏,加上地层结构复杂,第一口水井刚打完一开,就遇到拦路虎,怎么也打不下去了。阿米尔和后方的技术团队在前期了反复尝试了多个方法,最初都无疾而终,没有穿透2开的地层。作为项目现场负责人的他觉得十分懊恼,自己来到这个项目什么成绩也没取得,在没有见到效益的情况下,进度迟迟无法提升,致使公司不断投入人力物力,现场只有支出,没有收入,他感觉太对不起公司,一下陷入到迷惘中。
  为了尽快解决地层难题,他反复找方法,与中方人员交流,经常连续24个小时都不睡觉,全力进行攻坚。当所有的努力化为乌有,现场的难关迟迟没有攻克之际,阿米尔感觉到太无助了,连续好几个深夜,自己一个人躲在作业经理办公室抱头痛哭。那时的他觉得自己在海外打拼那么多年,又不缺钱花,这样折腾来折腾去到底图个啥,干脆辞职算了,但转念一想,连沙特、伊拉克那么多高难度井都打成功了,却败给了自己国家的水井,实在心有不甘。
  办法总比困难多,他相信中曼的实力加上自己的努力,一定能攻克这一难关。功夫不负有心人,钻井50天后,这一技术难题终于克服,从此,每口井的钻井周期也从50天缩短为了十来天。
  这时的阿米尔也终于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自己的脸上也绽放出了满意的笑容。

解决水井卡钻难题

  2018年10月,明亚项目1队有一口井下了套管固井完成并开始进行2开钻进的时候,发现了漏失就只有用空压机来打,但是空压机的井深离套管鞋比较近,空气通水压力比较大,一下子把水泥环给刺坏了。
  水泥环刺坏以后,井壁上部的水泥块开始掉落下来,从而造成了钻井最怕遇到的卡钻难题。
  现场卡钻以后,大家想了很多办法,刚开始用空压机气举,但是很快发现没有什么效果,接着使用常规的泡柴油的方式解卡以及使用震击器,前方有难,后方也没有闲着,办公室多方组织泡酸尝试解卡等,在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时候,大家都坚守在现场彻夜难眠。
  后来经过三天三夜的努力,现场终于解卡成功,恢复了正常的钻井,并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很快完成这口井的全部钻探任务。
  吃一堑长一智,通过这件事,阿米尔也得到了一个教训,那就是在使用空压机泡酸之前,必须在距离套管鞋3、4米以下就要采取行动,用这个节点进行不至于空气压力太大把水泥环吹坏。
  有了这次教训,阿米尔就重新制定了这一技术难点的措施,并前往每个井队进行宣贯,让每名员工都牢牢掌握这一技巧,从此,中曼整个明亚项目所有井队里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的问题。

重视队伍中的每个人

  在明亚项目,阿米尔有着自己的一套管理方式,那就是尊重每一个人,认真听取每个人的想法和建议,不管是平台经理、带班队长还是场地工,对待大家都一视同仁,在工作检查与督促中,他会亲自与每个人进行交流沟通,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这个团队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每次休假回到项目,阿米尔都会组织召开一次会议,会议不光通知高级岗位人员参加,而是让整个项目上的所有井队人员参加,跟他们挨个交流谈心,询问他们工作生活中是否存在困难,思想上和行动上有没有什么波动。
       当然,如果项目或者井队上遇到什么困难,他更是集思广益,让每个人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阿米尔觉得,每个岗位都会有自己的一套适合现场的工作方法,而且岗位越低的人,往往越不会犹犹豫豫,而是直接从岗位角度出发提出建议,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明亚项目刚开始启动的时候,打井下的都是API标准的铁套管,这种套管下起来也非常方便快捷,但是后来甲方觉得费用太高,就把材料降低了标准,改为使用树脂钢管,这种材料相比铁套管可以大大节约成本。
       甲方的材料节约以后,由于这种材料太轻,有悬重,刚开始下的时候很容易出现问题,如果重复起下,很容易损坏,只能割掉一截重新开始,而这恰恰是甲方不愿意看到的。这时阿米尔与现场人员交流时,一名基层人员提出先用锁条把管子锁住,然后扎进去绕一圈,再把套管砸进去,一旦套管下不去就把悬绳和索条在设备上翻转,另一边使用电钻在锁条上切一个小口,在锁条和悬绳的配合下可以很快完整地将整个材料取出。
       随着阿米尔管理的项目越来越好,今年初他还作为优秀员工代表来到中曼总部上海,共同参加集团年会,并参观了美丽的上海。
       回到埃及以后,阿米尔经常翻看手机里的那些在中国拍摄的照片,他把这些照片在手机上单独建了一个文件夹,永远放在最醒目的位置,那是他最美好的回忆,平时一见到中国同事来到埃及,他都会幸福地向他们讲述自己在中国上海的难忘回忆。不经意间,记者发现,阿米尔的所有头像也都是用的去中国时候拍摄的照片,可见他与中国、中曼的感情至深。

我上了中国的《人民日报》

  11月23日,当阿米尔在中曼水井3队刚开完会正要走上修井机时,远远的听到似乎有人叫自己的名字“阿米尔,阿米尔,等一下”,埃及公司总经理李伟远远地叫住了他。
        当李伟走到阿米尔跟前时,将一份从国内捎来的《人民日报》送到了他的手中,这份中国发行量最大最权威的报纸上,曾经大篇幅地报道了中曼和他的故事,为了作为纪念,公司专门留了一份报纸原件送给他。拿到报纸的阿米尔虽然认识不了多少汉字,但对大篇幅报道的2张照片和文字中时不时提到的阿米尔三个字十分熟悉,并高兴地告诉同事,这是中曼明亚的报道,许多埃及同事纷纷围观听他讲述这篇报道的故事。
  跟同事们讲完后,阿米尔依然激动万分,小心翼翼地把这份报纸叠好,放在文件袋里,他说,我要把这份来自中国的《人民日报》带回老家,把这份喜悦分享给我的父亲,我的妻子儿女以及故乡的好朋友,同时把它好好珍藏起来,等我的孩子长大后,我会告诉孩子,他们的父亲上过中国最大的报纸,希望他们好好学习,将来也能像父亲一样在中国公司工作,争取也能登上中国的报纸。
    &n

copyright © 2021 中曼石油天然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81165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