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3619
股票代码

(%)

总第197期 2018年
架起中俄双方的桥——记中曼31队翻译武雪松

      武雪松,1990年出生于辽宁大连,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九零后,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俄语专业,自2015年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在国外担任翻译工作,据说他是他们班上为数不多还在坚持俄语专业的人了。2018年2月加入中曼,5月份正式上井,虽说来中曼的时间不长,但他任劳任怨、踏实肯干的工作精神大家都看在眼里,没过多久他就已经和大家打成一片了。

一天二十四小时“超长待机”

       翻译的工作纷繁复杂,由于中方员工大多不懂俄语,俄方员工也都不懂中文,因此凡是涉及到中俄双方需要沟通的事情,都需要翻译的协助。钻机设备是24小时连轴转的,工作人员也都是实行的两班倒,可在31队的井场上只有武雪松一个翻译,这就使得他必须要肩负起全天的翻译任务。
  为了能够及时赶往现场,别人都是住在距井场大约一公里的营地,他索性就住在了井场上。俄方所有的技术岗和管理岗基本都在31队,人员一多意味着翻译的工作也会比较多。他的手机是全天待机不离身的,无论是在白天还是晚上,只要电话铃声一响武雪松就知道来活了,就算已是深夜,只要有事他也会毫不犹豫地爬起来干活,这样的工作性质使得武雪松夜里的睡眠时间平均只有五个小时,为了不妨碍别人的休息,他只能一个人住一间,白天要是闲下来了他也会在屋里稍微打一会儿瞌睡,可往往刚休息上一会电话就又来了。
  在打103H井时的一段经历令武雪松记忆犹新。一天下午五六点的时候,俄方人员在游车天车方向的地上发现了一些金属屑,他们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武雪松。武雪松当即跑上了钻台看了看现场的情况,随后他又找来了电气师和机械师,经过两位专家的初步判断,应该是顶驱轨道的磨损上出了问题,但问题是否严重两位都不好评判。而当时顶驱工程师又在32队,武雪松又联系了车辆把顶驱工程师给接了过来。这一来一回,顶驱工程师到达31队时已是晚上九点多,专家对顶驱进行了仔细的排查,确定金属屑确实是从顶驱轨道上掉落的,是顶驱滑块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在正常钻进的过程中停钻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因为涉及到生产进度,需要公司领导和甲方领导一层一层的指令才能停钻。由于已是深夜,顶驱工程师就简单做了一些紧急措施,往顶驱轨道上摸了点润滑油,先缓解一些,至于要不要停钻换滑块,还是得由领导第二天再做决策了。
  所有工作做完已过半夜,虽说是半夜,那时却是北极圈极昼,天都已经逐渐开始亮了,武雪松回到屋里躺了一会儿,还没等他睡着第二天就到了。第二天六点,武雪松便跑去和俄方人员碰头,与公司领导联系。在早生产会上俄方的基地经理与中方专家进行了交涉,中方专家表示如果继续使用磨损将会越来越大,近期虽然不会出现问题,但时间一长,顶驱滑块就会面临报废危险,所以给出的意见是建议更换。基地经理权衡再三最终还是决定停钻更换。上午九点整,钻机停钻工作人员开始更换顶驱滑块,历经八个小时直到下午四点更换完毕,事情才算告一段落,由于在此过程中中俄双方人员随时需要交换信息,武雪松全程参与其中,光是上下钻台就不下二十次,从井场到办公室的路也走了好几次,休息时间不超过四小时。

中俄双方的“和事老”

  在武雪松看来,翻译这项工作在井队起到了一个很大的缓冲作用,由于双方在习惯、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很多俄方员工觉得理所应当的事情中方员工可能就很不理解,相反的中方员工觉得理所应当的事情在俄方员工看来也是难以理解的,在这之中难免就会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由于双方的语言不通,这些矛盾和冲突到最终都会反映到翻译头上,这时翻译就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中方人员来说,工作的时间就是应该全心全意的工作,不会去做些其他的事。比如在钻台上,中方人员接完单根后往往还是会在钻台上,不管是把东西归置归置,打扫打扫卫生,手头的活是绝对不会闲着的,而俄方人员在接完单根后可能会到钻台边的休息室休息休息喝杯茶吃个点心。在俄方人员眼里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我的工作正常干完了,工作之余的时间当然可以自己分配,工作进度也不会落下。而中方人员见到工作时间俄方人员不在钻杆边上,就会觉得俄方人员是不是在偷懒,不认真干活,这时矛盾就出现了。
  武雪松知道,这其实是中俄文化上的差异,是双方对于工作的定义上产生了分歧。从直观的表现上来看中方人员的敬业程度确实比俄方人员要强,但俄方人员的工作确实也没有落下,真要拿中方人员的这一套理念去要求俄方人员也只能潜移默化,文化上的差异并不是一两天就能改变的,需要一定时间的渗透。因此作为翻译武雪松只能在中间“和和稀泥”充当“和事老”,协调双方的关系。
  说到感情,武雪松认为自己毕竟接触的是所有的俄方人员和中方人员,而对于其他俄方人员和中方人员来说,可能中方电气工程师只接触俄方电气工程师和电工、中方机械师只接触俄方机械师和焊工,他们在一起工作的时间比自己要长得多,所以关系也要相对更近一些,感情基础也更加的深厚,唯一的障碍就是语言。所以他们之间的冲突往往都是对事不对人的,大家的出发点都是希望井队能够越来越好。

无止尽的学习、再学习

  “爱学习,能吃苦,责任心强”这是俄油项目经理赵明对于武雪松的评价。大学毕业那会儿,他觉得自己如果是去国外工作的话,对语言的提升可能会更大,因此他找到了一份在国外的后勤工作,不过由于后勤工作的性质,每天接触到的外国人并不多,渐渐地他意识到如果不是到第一线去,很多东西是永远也学不会的。所以在得知中曼的这份工作后非常期待的就来了。
  他说自己毕竟学的是语言而不是工程技术方面,所以在井队要学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大概的施工流程、什么地方容易出现问题、大概的解决方案,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井队上的材料和报表武雪松也都能看得到,在闲暇时光他会仔细的阅读和研究,了解现在的生产进度,在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时,他会在和中方或是俄方的技术专家聊天的时候向他们请教,然后把要点记下,等到晚上没事的时候再翻出来看看,巩固巩固。他说他很乐意跟专家们在一起聊天,他们都很专业,水平也都很高,和他们聊天的过程其实都是学习的过程。
  在钻井行业会有很多专有名词,这是原来在课本上学不到的,所以有时在和俄方人员交流的时候也会存在一些听不明白的地方,这时武雪松只能停下来和俄方人员进行确认,如果还不明白就会让俄方人员把他带到相应的语境中去理解,要是还有弄不明白的地方他会去找中方人员核实,核实后再去找俄方人员确认,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确认直到把问题完全吃透。有时学习俄语学到痴迷了,在与中方人员交流时他也会下意识的说些俄语单词,回过头来看到中方人员诧异的眼神才意识过来,闹出过不少笑话。
       对于语言的学习,武雪松是非常执着的,他给自己定了一个五到六年的工作目标来使自己的俄语水平达到自己认可的高度。武雪松表示很感谢中曼给他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发展的平台,他将继续努力工作,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来回报中曼。
        (记者 万思浩)

copyright © 2021 中曼石油天然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81165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