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3619
股票代码
(%)
对于中曼新疆项目36队平台经理李涛来说,新疆这片土地并不陌生,1995年18岁的他就是在乌鲁木齐当的兵,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他的青春,也留下了他的回忆。时隔23年,当40岁的李涛再一次回到这片土地准备大展拳脚时,他感慨万千,写下了“立足戈壁书凯歌,情系中曼创辉煌”的激昂诗句。
从新兵蛋子到井队精英
李涛把自己最好的的青春献给了国家。1995年,他在新疆参军,回忆起当初的那段岁月,李涛记忆犹新。他说当兵的那几年是对他的人生影响最大的几年,正是那几年的磨砺,才让他有了今天一切。当兵的经历教会了他怎么做人,锻炼出了他不屈的性格,也让他养成了一种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
李涛在部队上立过三等功,在火车站等火车时遇见有人抢包,他二话没说当时就冲了过去给人按住了,路过的行人都为他拍手叫好;1998年特大洪水,九江决堤,李涛远赴江西一线参与抗洪救灾,和战友们一起用自己的身躯抵挡住了泛滥的洪水,堵住了缺口,现在李涛的档案里还有一张抗洪救灾荣誉证书。
这些在部队里的历练给李涛带来了一身正气,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一股正义感,而这样的气质转化到现在的钻井工作中就成了一种对事一丝不苟,对标准严格遵守,对责任能担敢扛的坚韧品格。
06年接触钻井的他,最早的岗位是在机房里,由于干活卖力被平台经理叫去改干钻台,从钻工干起。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李涛任劳任怨,不怕苦不怕累,干的比谁都卖力,在钻台上的他就是“拼命三郎”。有付出就有回报,李涛干了一年多就被提上了副司钻。
09年李涛得到了一次出国的机会,在西非毛利坦尼亚和道达尔合作。如果说当兵是李涛人生中的第一次转折,那么这次的出国便是第二次。在那里他接触到了什么是国际市场,什么是国际标准。而这样严格的管理体系和高标准的操作规范也深深的扎根在了李涛的内心深处。
李涛是第一批接触到国际高端市场的国内钻井人,他说自己是沾了“第一批”的光。 10年李涛所在的钻井公司进军沙特,像李涛一样和毛利坦尼亚合作过的这一部分人,被整体拉去了。由于已经熟悉了国际市场的标准,对接起来比较方便,李涛他们被派去打前站,当时去了有八个人,除去平台经理和电气师,总共六人就把一台70D钻机连底座带架子给拉了起来,当大部队赶来时天车头都已经砸完了。前期打前站十分辛苦,正是因为这样,成绩也出来了,项目一启动李涛就被提了司钻,没过多久就干带班,再后来就是平台经理。李涛说,能力是靠逼出来的,有的时候就要对自己狠一点。
如今李涛已经在平台经理的岗位上干了整整四年。因为拥有和沙特阿美打交道的经验,李涛被定为中曼新疆项目36队平台经理。这次带领36队挂帅出征,征战玛湖市场,迎接阿美验收,作为和沙特阿美打了六七年交道的李涛表示压力还是很大,他深知“阿美标准”这几个字的分量。他知道这支队伍想要完全达到这样的标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此李涛整理了所有需要改进的项目,在文控方面规范管理模式,健全HSE管理体系,在设备方面严格按照沙特阿美的标准整改,同时也邀请了一些集团里曾经和壳牌合作过的“大角儿”前来现场指导提意见。问题的出现和整改一定要提前出现在内部,不能等老外来了之后再去做,这是李涛的主导思想。
把高标准带回国
在国外与沙特阿美合作期间,李涛第一次接触到了国际市场、国际标准。当时他们是国内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一批队伍,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进入国际市场后,李涛震惊了,原来国内钻井行业与国际市场竟然存在着如此巨大的差距。李涛说:“当时就连Stop Card是啥都不知道,更别提PTW、JSA了,脑子里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面对这样悬殊的差距,李涛如饥似渴的学习着国际上先进的理念,同时也暗下决心,怎么也要把国际标准带回国,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什么是高端市场,什么是标准化,希望有朝一日国内的钻井行业能够取长补短,得到长足的发展。
这样的声音一直在李涛的脑海里回荡着,而机会总是这样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在一次倒班回家的过程中,他看到公司办了一个培训学校,于是他便自告奋勇的当起了兼职讲师。当时正值国内队伍出国高峰,急需有经验的“老师傅”传授相关经验。(下转第三版)
copyright © 2021 中曼石油天然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81165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