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3619
股票代码
(%)
42岁的他,眼角满是皱纹,眼神中却充满了坚毅。42岁的他,早已过了求学的年纪,可他却说学无止境,不可以已。
他处事严谨、做人低调,奉行了半辈子的学海无涯,并将一如既往的保持下去。
他干过钻工、实习技术员,卖过钻头也做过定向工程师,在每一个岗位上都留下了他钻研过的痕迹。
他说好学是他唯一的优点。他就是工友们口中的徐工,中曼17队技术员徐维深。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钻井深度最深”、“水平段长度最长”、“钻井周期最短”"……徐维深一一细数着这次中曼17队承钻的YB367-H02气井水平井所创造的SCP(国内)的新纪录。他说,这些纪录只是表象,其内在是各方合力作用下的结果,也是这些年来长期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后的结果。
2011年,徐维深来到中曼17队担任技术员。此后的每一天,天刚蒙蒙亮,徐维深便准时出现在井场上,查看施工情况,对现场的地层岩性等方面进行大致的了解,为制定技术措施提供依据。下了井场,徐维深便开始与数字打交道,他需要对钻压、钻速、扭矩、排量、泵压、磨阻、悬重等一系列钻井参数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合理选择钻头、钻具的使用。期间也要时刻留意钻井过程中有无异常情况。这些都是他的工作日常。这样的工作一干就是七年。
七年间,徐维深每天都会写工作日志,这在井队上是一件十分难得的事,井队上的工作基本都是体力活,一天下来工人们早已疲惫不堪,没有人会愿意放弃难得的休息时间去写什么工作日志,哪怕只是几分钟,几句话。然而徐维深做到了,他不仅做到了,还做好了。七年来徐维深不知道写满了多少本笔记本、用完了多少支笔芯,他每天都对工况进行总结,用他的话说就是查漏补缺。他把工作中一些干的好的地方用绿色记号笔标注出来,做的不到位的地方用黄色标注,而那些存在的问题和失误则用红色标注。他说他的工作日志就是井队的晴雨表,所有的问题都能从他的日志中反映出来,整个井队的工作顺利不顺利在他的日志上一目了然。
2015年,井队遭遇了一个技术难点:炭质泥岩。该地层十分脆弱,极易垮塌,井队也因此填了一口井,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在徐维深的工作日志中是以鲜红色标注的。2016年,井队再次遇到炭质泥岩,又因炭质泥岩垮塌填了一口井,同样的问题在徐维深的日志中出现了两次,这让要强的他无法忍受,自此他潜心钻研炭质泥岩特点,总结前两次失败的经验,合理调整泥浆比重、泥浆抑制性,如今他在控制炭质泥岩垮塌方面可谓是得心应手,在今年的钻井工作中碰到炭质泥岩已经能够从容应对。“如今对我们来说炭质泥岩不是什么大事儿”,徐维深自豪的说道。
我们询问徐维深在此次的YB367-H02气井水平井在钻井过程中有没有一些令他难忘的事儿,他考虑了良久竟没想出一件值得说起的事儿,他说:“整个钻井过程一顺到底,安全事故为零,所有的工作都井然有序、按部就班,难忘的事儿还真没有。”在他平淡的话语中我看到的是他平时的积累,事件的进程都有预案,未雨绸缪、防微杜渐,自然就不存在什么难忘的事儿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你连井控设备都没见过,我凭啥听你的?”
“徐工,帮我打印一下文件吧,我不会打印。”
“徐工,帮我扫描一下这个文件。”
……
采访过程多次被前来找徐维深的工友打断,无一不是有求于他。经验老道、技术全面的徐维深俨然成为了中曼17队的“定海神针”。工友们一有问题首先就会想到他,而他也总能从容应对。一来二去,工友们对徐维深都十分的佩服,同时也产生了一份依赖。这份从容淡定不是生来就有的,早年的徐维深也曾经是一个手生的“新兵蛋子”。
2011年,徐维深刚从定向工程师调到技术员这个岗位上,对于井控设备这块儿压根都没见过,就更别提井控技术了。当时队上很多人都不服他,大部分人选择沉默,毕竟刚当上技术员,一切都得有个过程嘛。
然而,就在一次工作交流中,一位技术全面的司钻表示不服并质问他道:“你连井控设备都没见过,我凭啥听你的?“徐维深当时面子就挂不住了,场面一度很尴尬,气氛僵到了极点。事后,冷静下来的徐维深陷入了反思,确实,这名司钻接受过好几年的井控培训,技术很全面,我的专业技能不如他,他凭什么听我的。抓到关键的徐维深意识到,只有比别人强了,别人才会听你的,才会服你, 不懂就学嘛。
自此,徐维深的床头多出了两本书:《石油天然气钻井井控技术》、《石油天然气钻井井控设备》。夜晚,当工友们都已睡去,徐维深独自坐在床头,认真研读着这两本书,并时不时的做一下笔记,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豁然。一年过去了,徐维深眉头的皱纹深了几分,而对于井控技术的掌握却也多了几分。不知不觉中,徐维深的井控技术追赶上了当年的工友。对于徐维深的改变工友们看在眼里,对于这个技术员他们是真服了。
如今,七年过去了,那两本书依旧躺在徐维深的床头,书页有些泛黄,书角也已褶皱,徐维深也会时不时的翻开这两本书,温故知新。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徐维深不禁感慨,当年的他都是偷着学、追着学、抢着学,而现在的一些人得要求着他们学,他们才肯学。徐维深叹了一口气,对于现在这个略显浮躁的社会表示无奈。
井控技术只是徐维深这几年来钻研的一个方面。钻工出生的他了解钻头的使用;干过销售卖过钻头,使得他对钻头的制造工艺有一定了解;当了三年的定向工程师,熟知定向施工,也培养了他的前瞻性。这几块的知识综合起来,徐维深对于钻头的把握有了不小的造诣。
在钻头的选用上,徐维深说:“以前都是你们送来什么钻头,我们用什么钻头。现在是我们想用什么钻头,你们提供什么钻头。”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要求,钻井速度有了明显的提升。“单支钻头完成2515米直井段施工”是中曼17队创造的SCP区块钻头使用记录,这项纪录的创造离不开徐维深对于钻头的精准把握。
铁骨男儿,柔情似水
徐维深的老家在山东德州,井队在延安,两地相距千余公里,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家,只有等到冬休期了或是赶上搬家才能抽空回次家。由于去年工期紧凑,到了快过年的时候徐维深才得空回了趟家。
徐维深有两个孩子,大的刚上小学六年级,小的还不满两周岁,平时都是妻子带着。由于井队的工作性质,徐维深无法时刻尽到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所应尽的家庭责任,谈及这点,他的脸上写满了愧疚。
今年五月底,徐维深回了趟家,久别重逢的家人得以团聚,妻子为他做了一桌好菜,大儿子亲切的唤他爸爸,一家人其乐融融。见到刚满一岁半的小女儿,徐维深的脸上露出了笑意,正准备伸手抱抱她,小女儿竟哇的哭了出来,这小家伙哪儿记得他是自己的爸爸呀。此时的徐维深收起了笑意表情有些尴尬。转眼几天过去,起初略显生分的小女儿渐渐和他熟络了起来,然而他马上就要启程归队了。刚和小女儿建立起的关系眼瞅着就要断了,也不知今年冬休时,徐维深再回家小女儿能否认出他来。
家庭,始终是徐维深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在工作中,徐维深铁骨铮铮,眼神里带着坚毅,而一谈到妻儿目光就变得柔和了起来。对于家庭的亏欠,徐维深有的只是无奈,他叹了口气说这在井队很正常,都习惯了。说到这里,徐维深说自己还是很羡慕在国外的井队,在那里至少有专门的倒休时间可以回去陪家人,而在国内的休息没有规律。
徐维深在2012年参加了集团组织的培训,此后他就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到井队,在工作的闲暇之余他也不忘学学英语,背背单词。对于国外市场,好学的徐维深表示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希望能够走出去看看。他说,人总是往前看的,虽然相较于国内其他区块,SCP市场已经算是比较先进的了,但和国外相比还是有着相当的差距,国外的很多新观念、新技术在国内根本接触不到。
在徐维深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好学之人对于知识的渴望,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中曼,对于他来说是一份机遇,为他的求学之心提供了平台,他也将用他的毕生所学回报中曼!(记者 万思浩)
copyright © 2021 中曼石油天然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81165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