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3619
股票代码

(%)

总第168期 2017年
[西行随想]

        8月31日,刚入职的第四天,我因工作安排,出差飞往西安,踏上了去陕北井队采访的旅途。对于此次旅途,无论是壮美的塞上风光还是铮铮的铁血石油人都让我充满期待。下午三点抵达西安,后又驱车前往甘肃。晚七点到达位于庆城的中曼钻井公司,见到了来到钻井公司后的第一个石油人,中曼钻井公司综合办公室主任李东仁,他个子算不上高但身形魁梧,留着利落的寸头,给人感觉十分干练。李主任热情的招待了我们并为我们安排了公司最好的房间。不曾想,这位第一眼见到的李主任,在我们随后的旅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亦师亦友。

来到庆城,初识井队

  第二天一早,李主任来到我们房间,为我们简单介绍了一下各个井队的情况,他告诉我们,在我们来之前连下了二十多天的雨,山路泥泞,4队今天怕是上不去,让我们好好休整,明日再出发。吃完晚饭,为了消食我们决定在公司周边逛逛。一路上尘土飞扬,途中也看到了多处水泥路面受前几日的雨水冲刷而垮塌。虽说在来之前早有心理准备,可这样的环境却也是超出了我的预料,庆城的水泥路面尚且如此,那通往4队的山路该有多么崎岖,我不敢想。
  次日清晨,我们依计划前往位于合水区块的中曼4队。4队离公司最近,只有几十公里,可路并不好开,不出所料的泥泞崎岖,在车上我们一个个东倒西歪,李主任笑称这才是真正的“过山车”。在山路上辗转了一个多小时,我们终于来到了4队,我也终于亲眼见到了之前只在报纸照片上见过的那巍峨的井架,暗自感慨在井架面前的我是多么的渺小。随后,我们采访了那位依旧只是在报纸上见过的老中曼——4队队长苏以才。苏队长为我们介绍了这口创指标的高难度水平井的大致情况,说实话,我听得是云里雾里,“靶前距”、“偏位移”……这些个专业名词、井队术语我是一个都听不懂。好在李主任随我们一道来了,他像一位师长一样耐心的给我们讲解,告诉我们有什么不懂的就问他,顿时感觉心里暖暖的。苏队长说,这口井还差400米完井,现在也不敢给我们打包票,让我们过两天再来,到时候心才踏实才能说。苏队长的严谨和谦逊让我印象深刻。

红色延安,安全创效

  离开4队,我们便马不停蹄地出发赶往陕西延安。位于直罗原始森林深处的中曼7队是我们延安行的第一站。有了走4队山路的经验,去7队的山路已然习惯了不少,要说不同,也就是长了点。说到7队给我的第一印象,那便是自然与文明的完美融合,钢铁搭起的井架伫立在丛山之中,给人一种莫名的交错感。到了队上,7队队长张锋着重介绍了井队在创效的同时做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他说这是咱中曼公司对于环保方面的社会责任。随后,我们便跟随张队准备登上井架,楼梯刚上一半,由于我们没穿工鞋被安全员拦了下来,于是我们只得换上工鞋再上去,井队的HSE工作是真严格。上了井架,工人们有序的干着活,我拿着相机只敢在远处拍,生怕妨碍到他们工作。期间我照样是什么都不懂,李主任再次扮演了百科全书的角色为我一一解答,“这是钻杆,三根是一套,这叫钻杆架……”,李主任的科普让我受益匪浅。
  下井架时天色已晚,我们告别了张队,开始了下山的夜路,原路返回。走了半路一辆侧翻在地的大卡车阻挡了我们的去路,司机不在驾驶室,所幸应该没有人员伤亡,我第一次感受到夜里的山路是如此的危险,前路被堵我们只好另寻出路,联系了张队,张队让值班车带我们走了一条新路。深夜12点我们在安塞停车休整。
  翌日,我们到了17队。17队的井架还没升起,队长张振同有事出去了,技术员徐维深接待了我们。由于钻井工作还未正式开展,徐维深不是太忙,因此,我有幸采访到了他。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独立采访。虽然之前有做准备工作,想了一些问题,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采访过程不是很顺利,几度语塞,但也算磕磕绊绊的采访完了,关键内容也都有采访到,算是有惊无险,同时也感谢徐工愿意抽空接受我的采访。
  隔天,我们去了中曼9队。对于9队的采访任务我们主要是侧重于安全方面。陈队给我们介绍了队上对于安全方面的奖惩措施,以及落实到个人的岗位责任制。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要是出了事故,你们受伤了,自己疼了,我还得罚你钱。队上的第一责任人也就是我也跑不了,要是想保住我,你们就给我注意安全。”当时便被陈队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了。听说9队队上有个大学生刚来,也酷爱摄影,很想见上一见,但由于他昨天晚班还在休息,没能得见,实属可惜。

苍茫大漠,壮哉中曼

  中曼9队是我们采访延安项目的最后一站。离开9队,我们便再次踏上征程前往定边项目,远在内蒙古的中曼15队。两地相距数百公里,一路上怕我们无聊也怕我们拘束,李主任时不时的给我们讲些段子、讲些当年他在井队的经历,这时的李主任更像是一位大哥,处处为我们考虑,让我感受到了中曼这个大家庭和谐的氛围。
  来到内蒙,我看到的不是草原,而是茫茫戈壁,植被稀稀拉拉,有些荒凉。到了15队,队长刘延刚介绍说这是他们今年打的第7口井,隔壁的井队才打了5口。我们问他咱为什么能这么快,他说:“提速只是表象,而这与公司上下团结一心是分不开的,集团、项目、物资等各方面协调好,要啥来啥,打不了井就是我的问题了。”中曼有着自己的企业文化,在这些年的发展中生产、管理等方面都已经形成了一套体系,中曼有文化、有理想,这是那些私人井队比不了的。
  采访完15队,陕北三大项目我们也算是全走了一遍,紧凑的采访行程让我们没时间整理,相机的内存也快满了,我们决定返程。返回途中我们经过定边休整了一晚,李经理、王队长等人非常隆重地招待了我们。第二天便启程返回了庆城。
       经过了几天的整理、消化,对于井队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识,对于新闻采访也有了新的感悟。我知道这只是皮毛,该学的还很多。现在我正等着指令,期待着再次出发。 (记者 万思浩)

copyright © 2021 中曼石油天然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81165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