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3619
股票代码

(%)

总第137期 2016年
海外建功当先锋-------记中曼国工俄气项目年度突出贡献个人李辉锋

       每当天空洒下第一缕阳光,一位身穿ZPEC制服,头戴安全帽的中年男人都会准时出现在钻井现场,又开始了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
   他就是集团总工程师李辉锋,今年50岁的他,一年到头带着满腔的热情,穿梭在海外项目的石油沙场之上,日复一日,指挥和协调着项目上的各种繁琐的事情。

中东,今夜无眠

       2000年,中东国家也门,沙漠山丘一眼望不到边。
       初出国门的李辉锋,正打算驰骋疆场,好好打一场漂亮仗,没想到刚来就遇到了一只拦路虎--语言沟通障碍。尽管他曾经对外语比较精通,可毕竟丢下来几十年了,跟现场的老外在交流协调过程中,越是关键时刻语言上越是卡壳。为此,他咬紧牙关,边工作边苦钻英语,为了尽早与外籍相关人员进行交流,他下班以后经常学习到深夜,甚至彻夜无眠。
       下班以后的勤学加上工作中的苦练,他很快达到了与外籍人员正常交流的水平,工作渐渐熟练起来。
       2年后的一个冬天,令人谈之色变的SARS病毒肆虐全球,许多国家都采取了安检加强、隔离测量甚至限制入境等措施。
      SARS事件也影响到了阿拉伯半岛上的也门。此时,已经忙碌了大半年的李辉锋原本已经做好了回国轮班的一切准备。临走的前一天,却接到了国内的紧急通知,受SARS事件的影响,该国采取了禁止外国人员入境的紧急措施,由于国内人员无法上马,必须继续坚守在生产一线。
       此时,李辉锋工作已疲惫至极,但他还是马上打起精神,重新投入到钻井作业的战斗中。由于工作极度疲劳,心理压力也很大,他经常是夜不能寐,但他还是咬紧牙关挺着。直到辛苦了7个多月后,禁止入境的紧急措施解除,他才得以回国倒班休息。
       就这样,李辉锋在也门默默无闻一干就是五年,直到2005年,被调到沙特担任平台经理。

比珠穆朗玛峰还深的井

       相比于陆地,海上作业要困难的多。而李辉锋似乎也总是跟这些高难度复杂井结缘.南海,中国最美的度假胜地之一,也是一个蕴藏有大量石油天然气的地方。
       2007年,李辉锋被派到这里进行油气开采作业。
       在海上打一般的井本来技术要求就够高了,在大海里打一口高难度的位移井,技术要求更是高上加高。
       海洋油气开采成本较高,用大位移井开发海上油气田可以节约很多成本费用,李辉锋所在的井就属于这种Extended Reach Drilling井型,既在一个平台上打另一个区块上的井,该井技术要求非常高,水平位移非常大,一着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
为此,他精心安排组织,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掉以轻心,把全身心的经历都投入到这个项目上来。
       整整4个多月,这口井才完成。
       这是李辉锋打的最深的一口海洋井,井深达到了8888米,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出了几十米。这口井顺利完成后,他感触颇多,他觉得尽管这类井井下事故多,反复不定,其实,只要用心去做,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赶在结冰之前从海上撤离

       萨哈林岛,中国称库页岛,为俄罗斯石油重镇之一,岛上满是森林、河流和美丽的白桦林。
       南海开采任务完成后,李辉锋来到这个与中国有过无数历史渊源的地方。在这里开发石油,李辉锋深深知道,更不能输给别人。油区位于岛外的大海之上,在这里作为监督,他更是努力有加。除了海上作业的高技术高要求,还有气候难题,该地还属于大陆性气候,夏季短暂,冬季长达六个月,北方地区气温最低可到-40°C,海上最长封冻达八个月之久。若洋流区域结冰,供应船过不去,井场作业无法得到持续支援,油气开采就将陷入瘫痪状态。因此,他们在有限的时间窗口内,必须打完当年的工作量,否则钻井船就过不去了,即便可以等到次年再来,但危险系数、成本都会增加许多。
       当时,他们在作业中使用的是美国的钻井船,李辉锋有个心愿,就是有一天能够看到,世界各地的海洋之上,矗立的全是包括ZPEC在内的中国的钻井平台。

伊拉克捷报

       2013年,伊拉克安全形势持续恶化,物资十分匮乏,在这样一个不利的情况下,ZPEC的第一个大包项目启动了,此时,因为没有成熟的经验,人员、部门、选拔设置都是空白,摆在国工领导面前的是一个大难题。
       生产组织大包项目跟日费有本质区别,大包挑战性也非常大,资金量也十分庞大,伊拉克基础极其薄弱,很多东西根本买不到。李辉锋来到伊拉克后,第一时间联系各种供应商,提供产品根据质量价值性价比,选择供应商,对质量差成本高信誉不好的予以淘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信息供应链。
       此前,国际某知名钻井公司在这里承包3口井,每口井周期平均18个月,即便这种情况下,一口编号P8的井仍然没完成,对方不得不无奈地放弃了。中曼不仅把自己的大包合同执行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把那口报废的井承揽下来。
       既然是人家打不了的井,自然是一段难啃的硬骨头。李辉锋跟整个国工团队,首先对技术方案进行了分析,井的常规井段此前已经用完了,井眼也很小,剩下这一段为压力非常低的阻力油层,而上面则是高压盖层,这种高低压交错的地质十分复杂。同时,井眼清洁问题也难以克服,泵压较大,开不太高,只能在现有配备上充分发挥设备能力,改变泥浆体系,调整优化泥浆参数,每一步操作都要精确精准。
      最后这口井打的非常好,对方非常高兴,报废了的井,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救活,更难以置信的是这还是一口日产15000桶的高产井。

从甲方到乙方

       巴德拉井下特别复杂,技术挑战非常大,高压、井涌、井喷时有发生,给钻井生产造成很大的障碍。有时候,即便有非常丰富的井下的复杂处理经验,也不一定能掌控整个不可抗力的井下局面。
       有一次,P5井发生卡钻,李辉锋立即跟相关领导配合,在现场严密组织,进行提高泥浆密度的作业,连续3天3夜奋战在一线,身体疲惫到了极限。当时,针对这一问题大家制定了一套技术方案,需要组织炸药爆破,但是,火药在当地属于违禁品,即便工业使用也非常困难。经过多方努力,爆破所需的炸药终于得到落实。李辉锋以前是甲方代表,现在是乙方,角色不一样,很多事情也体会到了作为乙方的难处。

copyright © 2021 中曼石油天然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8116516号-1